致敬客户的十个经典案例之三:逆向审核,确定共识,疑义协商,再行增减----一个有底气的造价业务成果交付模型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4-10-22 11:06

造价业务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,特别是结算审核往往情况复杂,盘根错节,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,还不一定能够达到甲乙双方都满意。

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个面对三方合同的结算审核业务案例。

2020年7月份,我们承接了某县一个商务综合体的部分楼宇结算审核业务,标的约1.2亿元。因为该项目涉及上访问题,必须三个月时间结案,我们最多2个月就得出成果。

业务不算大,但是,却十分复杂。

我们承接时了解到,整体项目可以用35110这样一组数据进行概括。

什么意思?整体项目经历了至少3种资本介入,包括体制内的城投资本、以开发商为代表的本地民营资本、以郑州名义的外来资本;

5轮资本重组,本地民营资本起步,期间他们内部两次重组、变更股份;引入外地资本;发生纠纷后政府本着托底的意图,协调城投介入,2019年时城投资金也出现问题,随即退出;本地民营资本与郑州某资本又一次合作。

1项司法鉴定,发生在外地资本退出时候,本地民营资本与外地资本对簿公堂,采用了司法程序对一部分停滞工程进行鉴定;

整个项目,已经历时10年的起起伏伏,无奈的避过了2016-2019年的那一轮商业地产的大牛市。

具体到我们的造价审核业务,必然带来定额标准的叠加使用、不同时限的价格调整、一栋楼房多家主要建筑商的工程梳理、对各个施工合同及其附加合同的理解、琐碎杂乱的签证变更、资本重组带来的司法鉴定等等。

况且,我们介入的背景:购房户上访,施工方民工讨薪多次围堵县委机关大门,省级群众工作部门要求当地政府牵头,必须限期3个月内解决问题。

这样的项目,这样的背景,要很好完成,难度之大,想想就会让人头疼。

抱怨无益,只有走起来,脚下才有路。

我们签署了三方合同,组织精干力量开始了集中攻关。

首先是评估项目本身的风险与优劣,其次是明确工作方案与流程,最后是成果交付与售后。

在评估阶段,我们就十分清醒的意识到,项目背景复杂只是增加工作量而已,可能在成果交付过程里会出现施工方、开发商各自站在不同利益的角度,都与我们争吵,工程量对错、适用定额准确与否、合同理解差异。

我们该如何应对?会成为完成项目的一个最大难点。

一个半月的奋战,初步审核成果出来了,我们约定三方对接。此时,我们探索出一个应对方案,可以概括为“逆向审核,确定共识,疑义协商,再行增减”。

落地这个方案的主要流程分三步:

第一步,把审核成果分别交甲方、乙方审阅。我们本是审核方,现在把成果交出去,谁都可以审,谁都可以提出意见,我们称之为“逆向审核”。

逆向审核时,甲乙双方本来都抱有幻想,可是等初步成果拿到手,顿时呆住了。结合他们的结算,每一笔来龙去脉清清楚楚,关键是审增、审减一律在备注里标明依据。他们的重点只剩下对合同约定工程量的认定,以及工艺流程、工艺标准和材料使用的进一步认可。

虽然大大节省了核对的时间与精力,但是最困难的时刻还没有出现,我们小心应对这下一步。

第二步,我们安排专门人员与双方保持联系,对于双方意见相左的,该现场核实的现场核实,该找合同依据的看合同依据,必须达成一个相对一致的意见。然后,我们才坐下来三方讨论,我们称之为“确定共识,疑义协商”。

编撰一个词语不难,可是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,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。

一方面是双方的专业人员对事实以及现场有认定,但是没有权利拍板,需要给各自的顶头上司,直至各自的老板进行汇报;另一方面是对一些施工方面的事情,老板早已有认知,现场的情况出现出入后,当事人不敢轻易报告,因为这些东西背后就是成本,就是利润,就是要改变老板的看法.

改变数据容易,改变老板的意见难。

所以,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我们及时调整策略,要求他们必须让能拍板的人签字,凡是有疑问的地方,达成多层次的一致认同,做到与现场一一相符合。

第三步,三方讨论的意见基本一致后,甲乙双方签字画押交给我们,我们依据双方认可的意见修改成果;具体定额的适用,由我们按照规范确定,我们称之为“再行增减”,也是形成最后成果的关键。

我们设定的方案,避免了三方在一起可能产生的诸多无谓争论,一切以文件、签字或者手机网络信息为准,随时沟通,及时纠偏,较好的解决了造价业务中最困难的核对问题。

业务交付,已经告一段落后,我们回头总结认为,这个业务虽不是新鲜的生意,却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,千篇一律用常规方法去解决,必然困难重重。我们曾经亲眼目睹过许多的造价业务,预算也好、审核也好,往往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双方对量、核价上。因此吵吵闹闹,双方脸红脖子粗,不欢而散的不在少数。

而且,我们发现成果核对时争吵最多的,不是对规范、定额以及合同的认识,而是说话的语气态度.很多人往往曲解事实与判断的边界,甚至太过于关注情绪的东西,不能认认真真坐下来,就基本事实甄别原委。

平时的业务为什么不能象我们探索的模型一样解决问题呢?业内人士揭秘说:不外三个因素,要么对成果的准确程度没有把握,要么不愿意把开展业务的底稿合盘托出,要么成果本身不细致,拿出来别人也看不懂。

没把握、不细致、看不懂?什么意思?归根到底一句话:没有底气。

底气从何而来?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可以聚焦到一个细节,即:业务成果标注必须清晰规范。

哪一笔是增、增了多少?哪一笔是减、减了多少?为什么这样处理?依据是什么?尤其是依据,定额与规范的文号、章节条款,甚至是条款内容,都要在备注栏内清清楚楚标注完整。

这样的成果,让业内人士明白,让外行人也能读懂,免除了反反复复的询问、沟通、争论。有问题,完整的逆向审核完成后,一并提出,集中解决。

这是我们敢于让业内、业外人士逆向审核的大前提,也是我们的最大底气。

当然,这个模型不是灵丹妙药,它有使用的局限性。需要明确的是,如果一个小项目,你又想以效率取胜,可能体现不出优势,但是长期做下去,最美妙的东西便出现了:一方面你一遍一遍标注,可以对规范条款滚瓜烂熟;另一方面,时间再长,你也能翻到成果便可以讲出来为什么、是什么、怎么样。

平时的造价成果,或者怕麻烦、或者怕耽误时间,一般不会有人把自己的依据,明明白白写出来。于是,就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:短时间里核对的时候还能记得,可以说出个一二三,时间稍长就会忘掉,别人有了疑问,自己还得马上去查、去算,既浪费时间,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,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
行家告诫我们:费的一时功夫,赢得长期明白。这是典型的具有长尾效应的方法。

“逆向审核,确定共识,疑义协商,再行增减”是我们在这个业务案例中总结的一个成果交付模型。正是由于这个模型的实操,一个复杂项目,我们得以在规定时间完成,效果良好,更是赢得了当地政府的信任与好评。


友情链接 河南世纪工程 工程咨询    |    造价咨询    | 工程测绘   |   招投标网   资质新闻 资质加盟     全国招商加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