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客户的十个经典案例之二:聊透彻才能出好文案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4-10-21 10:01 咨询业务都是沟通友好型的,聊透彻才能出好文案。不是说我们专业做咨询,就一定比别人高一筹。咨询不是农村红白事的坐柜家族长,凡事我最懂规矩,如有不一致,我说了算。 不是,一点也不是。 咨询业务中,无论是投资咨询、还是造价咨询,无论是能源评价、还是稳评调查,都必须深入的沟通。不能抱着“专业性”这种大词,弄出“深者觉得浅,浅者觉得深”的东西叫成功,相反那是失败。 记得2017年8月份,业主带来一个资金申请报告的业务,说“这边都已经协调好了,只要把报告交上去,就能批复,钱就过来了。” 一听就知道,他们是没有做过这类项目的人,但是有的是关系,就凭关系吃饭了。 我们知道只要政府的资金,没有不需要完备手续的。而且,一旦进入了程序,就不是一个人决定的。 现实工作中,也没有一个人会把县级、市级、省级及其每一个级别的各个部门统统给打一遍招呼的。所以各个部门的手续,都是按照规范一步步走的,个别地方卡住了,才会用得着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去处理。 当我们在深入讨论项目谋划时,对方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。“已经协调到位了,你们套一个材料就行。”特别是聊到咨询费用,他们更是一副既得利益在手的态度“还象往常一样收费吗?”之后拂袖而去。 几经沟通,业主明确了创意的必要,让我们提供了一个项目框架。之后音信皆无。 大约一个半月后,他们两个合伙人一同过来,要求我们修改一下手里的报告。 原来他们是在网络上找了一个写手,花几千元写了一个报告。但是,他们说“发改部门不给批,必须修改一下。” 好吧!我们继续上次的话题,项目谋划、主要投资用途、项目绩效、经济分析、咨询费用等等。除了费用他们十分敏感,其他的话题依然几乎一无所知。 我们发现,遇到了信息“强烈不对称”的情况。 业主以为他们已经洞察了政府资金的使用秘籍,我们所谓的专业化的咨询服务,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故弄玄虚,差一点就是骗人了。 只有从最基础的程序聊起:为什么要修改?答:县发改委觉得不合适;是那个领导说的?答:是主管的那个人,那个人说股长也看了,要求修改;主要修改什么内容?有没有给你们出具手续?比如修改什么,具体意见什么的。答:没有,反正开头改一改,里面的数据也对不住,要钱的理由也不充分,叫我们在多写一点必要性的东西,等等。 别嫌我啰嗦,这是我们业务开展时遇到的实际情况。 至此,已经不用在问了,这还仅仅是工作人员的要求,根本没有到专家评审的环节。 这是一个需要重写的报告。 很多人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十分自信,以为是站得高,看得远,其实他们不知道有自己的的确确不知道的东西,他们习惯活生生的用一个封闭的容器,把自己死死的憋在里面,就是不出来。 服务还是要进行的,我们的合作达成了这样的模式:一是我们可以与你们一同再去问问,主要修改的内容是什么,形成文字的意见,然后再对比报告,看看需要怎么样修改。如果是小修小补,我们一分钱不收,免费服务;如果是几乎重新写一遍,我们照原价收费。 这样,你们也要确定究竟要干什么?在我们原来提供的框架基础上,细化具体下来。比如种树,什么品种?多少颗?比如修节水设施,管道、喷淋、电控等等内容要具体下来,规模多大表述清楚,比如扶贫部分,能够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等等,我们修改时你们要提供资料。 我们坚持所有内容必须说人话,用摆过地摊、跑过江湖的地气儿,助力我们的客户完成脚踏实地的做事。 结果还好,我们经过一次与发改委对接,两次的具体化沟通,完成了报告。报告一次通过专家审核,市级、省级也没有提出什么大的修改,顺利帮业主争取到300万元的补助资金。 之后,我们与业主成为不断联系的朋友,又合作了几个小项目,也挺顺利的。由此,我们体会到:人,真的不能太封闭自己。 在你知道的领域,可能你是专家,但是在你不清楚的行当里,你可能几经努力,也只是了解了别人的地板,只是拥有了可以与人能够对话的份。 所以,如果不开放自己的心智,你看到的,可能只是别人行当的一个井口。 对于我们做咨询的人,需要明白今天的石油化工、明天的设施农业,今天的机械制造、明天的服装加工,永远会有新鲜的知识,有我们的短板,等着我们揭秘,我们必须保持一个宽广的心态,至少不能自造茧房,把规范与指南里的条条框框,匹配上业主的个性项目特征,使展业走在健康的道路上。 总之,一句话,好的服务必须深聊细谈,让深者得其深,浅者得其意,之后的合作才会顺风顺水。 声明:此篇为世纪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:http://sjgcxm.com/sys-nd/279.html
|